龚德林:赋能乡村振兴“加速度”

2023-08-24 19:00:07    来源:天眼新闻

他既是基层党建“组织员”,也是解忧助困“服务员”,又是政策落实“宣传员”,更是乡村振兴“战斗员”。脱贫攻坚结束后,龚德林从脱贫攻坚指挥部直接奔赴乡村振兴一线,担任了六盘水市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驻村第一书记。

作为钟山区融媒体中心里有名的“笔杆子”,龚德林与村“两委”干部共同攻坚克难,制定村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,逐渐变成了田坝村有浓厚乡土气息的“泥腿子”干部,提升了田坝村的知名度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党建聚力 制定“321”产业布局助力群众增收
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,关键在干。

到村任职后,龚德林对田坝村进行了调研,针对田坝村耕地坡度大,土地集中,气候温度适宜等特点,制定了田坝村产业“321”发展规划,“3”即发展樱桃种植3000亩,“2”是发展肉牛养殖200头,“1”为发展农事体验项目1个。

田坝村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这一好政策,将“退耕还林”变为“退耕还经果林”,通过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形式,种植了2611亩樱桃,经过几年的培育和管护,今年樱桃全部挂果。

为将这片樱桃林打造成“网红地”,他与村合作社一道请商贩上门收购樱桃,第一时间把农户采摘的樱桃卖出去,仅今年卖樱桃收入一项,农户就实现了每亩2500元左右的收入,也将农户每年人均纯收入15%增幅变为了可能。他打算带领群众年底将樱桃树稀疏的地块进行补种,并做好修枝整形工作,力争全村樱桃种植达到3000亩,让村民多一条增收渠道。

近年来,田坝村曾经的石漠荒山披上绿装。用村民的话来说:“山上种植樱桃后,以前下雨天司空见惯的‘小黄河’不见了,取而代之是山下乌江源头之一清澈见底的抵母河。”

在乡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龚德林又积极做群众工作,以“党建+大户”的形式,鼓励农户抱团发展,成立合作社发展肥牛养殖,入栏肉牛200头,通过养牛带动牧草种植,让农户参与种草,增加收入。

在牛出栏目时,每头牛提取100元作为村集体积累资金;针对田坝村水源丰富、水质好、水温适宜等特点,养殖稻花鱼、龙虾等,既可以通过养殖增加收入,也可以吸引假期、周末学生捕捞,带动其它服务业发展。

示范带动 抓“三好”破解乡村治理难题

乡村治理,必须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,让群众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作为,龚德林与村支两委商量对策,到群众中征求群众意见,制定了利益于田坝村推行的“三好”乡村治理模式,即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,统筹好持续发力的队伍,执行好第三方监督的奖惩措施。

龚德林在走访中发现,田坝村很早就有《村规民约》,但执行不好。于是,他和8个包组干部依次到各村民小组逐一召开群众会,让与会村民各抒己见、充分交流提建议,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和完善,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、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、农村环境卫生评比机制、奖惩措施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。

经过多次与村民代表探讨,拟出了《田坝村规民约(草案)》,并进行公示,让村民挑毛病、找问题,让村民自己定村规,自行履行,这一来,《村规民约》做到了大家心服口服,接了地气。《村规民约》制定好了,还得让它发挥作用,在日常的乡村治理中,他注重发挥群众代表、乡贤寨老作用,帮助做到矛盾纠纷苗头早发现、早控制、早化解。

为增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,他大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,将积分与“五好家庭”“文明家庭”等评先挂钩,且每月评比1次,获得月最佳的前5名家庭各积1分,积满5分的到指定的超市兑现奖励,奖励香皂、肥皂、洗衣粉等小礼品,以此激励村民遵守村规民约,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。

助农增收 “撂荒田”整治成为增收新亮点

田坝田坝,有坝无田。近些年,青壮劳动力外打工,从田坝小学到灰依村沿河一带的水田变成了地,村民不种稻谷,改种了苞谷,田坝有名无实。

“田坝的米煮稀饭,汤上面漂起一层米油,香得无法形容。”走访中,田坝村一古稀老人对龚德林说。由于长期水淹,田坝小营八组前面的稻田成了“水淹坝”,近百亩土地撂荒,无法耕种,一度成为当地的治理难题。

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为让撂荒田变为“聚宝盆”,龚德林和村“两委”干部商量,召开群众会,得到了群众大力支持,于是他引进了有种植意愿的贵州相遇家庭农场有限公司,让公司来流转“水淹坝”搞种植。

“公司同意一次性先支付5年的流转费,签定土地流转协议15年,每5年在原来的费用基础上增加100元,协议签定即付款,并承诺公司用工优先考虑流转土地的群众,重点考虑脱贫户。”龚德林说,这让群众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
随后,73户群众高高兴兴在协议上签字按手印,愉快地将土地交给了贵州相遇家庭农场有限公司。同时规划在稻田里养稻花鱼等的水产,吸引游客到水田里捉鱼抓蛙。养殖稻花鱼,累计带动农户就业130户,其中脱贫群众32户,解决务工300余人(次),实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,村集体经济积累3万元。

目前,60亩稻田已种上稻谷,里面已放入鱼苗、黄蟮。龚德林想,通过他的努力,田坝村的水淹坝定能再现“昔日撂荒田,又闻稻花香”的欣欣向荣场景。“群众富足了,我的驻村目的也就达到了。”龚德林由衷地说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

编辑 鲁媛

二审 刘定珲

三审 孙勤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